Meridian is a primary manufacturer of specialized high-quality molecular reagents and offers solutions to a wide range of industries to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s, discover new therapeutics or develop tests for environmental, food and cosmetic safety.
从单基因突变到全基因组: 塑造精准肿瘤学诊断的分子技术
qPCR、靶向NGS与全基因组测序的对比分析
www.meridianbioscience.com/lifescience
精准肿瘤学的应用 已在多种癌症类型中 显著提升了患者的 生存率 1,2
随着分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癌症的认识更加深入,早期精 准诊断、更有效的靶向治疗以及患者生存率的提升成为可能。在 过去的二十年里,分子诊断已逐渐成为肿瘤医疗全流程中不可或 缺的核心环节。无论是肿瘤分型、微小残留病(MRD)监测,还 是治疗方案的动态调整,分子诊断都在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让癌症管理从“终点”转变为“慢性病”管理 1, 2 。 精准肿瘤学对诊断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临床需求,促使qPCR、 靶向二代测序(tNGS)以及全基因组测序(WGS)等技术不断 优化,提升检测速度、灵敏度和深度。各平台具备各自独特的优 势:qPCR - 快速、经济,适合检测已知的单点或少量突变,常用 于EGFR、BRAF、KRAS等驱动基因的精准检测;tNGS - 可在一次 反应中覆盖20至500基因的突变进行高通量、多重分析,是靶向 治疗筛查的常用工具,能同时检测单核苷酸变异、插入缺失、基 因融合和拷贝数变异,适合复杂的肿瘤基因谱分析;WGS - 无偏 差的基因组扫描,识别罕见、新颖及复杂基因变异,助力发现新 的生物标志物和耐药机制,但临床应用仍受限于成本和数据解读 难度,WGS是理解肿瘤异质性和进展机制的关键手段。 随着这些技术日趋成熟,诊断试剂的开发者面临着平台选择、检 测方案设计以及试剂优化等多方面的复杂决策。这些决策不仅直 接影响检测性能与合规审批进度,也决定了这些技术在中心实验 室和近患者检测(POCT)等不同应用场景中,能否真正实现广泛 可及与成本可控的癌症精准诊断。 精准肿瘤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 着癌症的诊断与治疗格局。
精准肿瘤学在癌症诊疗中的 深远影响
早期检测
更准确的诊断
持续干预措施
提升治疗效果
www.meridianbioscience.com/lifescience
2
肾癌
卵巢癌
癌症具有 分子层面的高度异质性 亟需精准的分子信息 来指导诊疗
精准肿瘤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时间轴
2000
2010
2020
组织病理学与影像学 由于诊断标准的宽泛性,存在广 泛的分子分类和有限的分子检测
单基因生物标志物检测 (HER2) 首个被诊断标准认可的 生物标志物
基于面板的检测和 PCR/FISH检测 多重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更为精细
测序及更全面的基因组分析 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癌症检测、 液体活检和组织活检
肿瘤学诊技术变革里的重要里程碑
随后, tNGS的出现极大拓展了分子诊断的广度,使临床 可以在一次检测中对数十至上百个与癌症密切相关的基因 进行多重分析,从而提升突变谱分析的全面性与靶向治疗 方案的精准性。 近年来,随着测序平台(包括短读长读技术)及建库流程 的优化,WGS也逐步实现了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使得对整 个肿瘤基因组的高准确度覆盖成为现实。虽然目前WGS尚 未在临床中大规模普及,但其作为全面肿瘤特征解析的重 要工具,正在不断显现价值,特别是在识别罕见、复杂或 新型基因改变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 总体而言,虽然多项技术共同推动了癌症诊断的演进,但 qPCR、tNGS与WGS无疑是实现精准肿瘤学临床落地的三大 核心引擎——它们将分子诊断从研究工具转变为现代肿瘤治 疗体系的关键支柱 5 。
癌症生物学的进展不断揭示传统诊断手段(如组织学和免 疫组化)的局限性,促使临床决策逐步转向以分子特征为 导向的新范式。这一趋势正在重新定义医生对肿瘤的分类 与治疗方式。 在过去二十年中,大规模的癌症基因组研究 3, 4 揭示了多种 癌症中的关键驱动突变、信号通路以及分子亚型,进一步暴 露了许多原本被视为同质性肿瘤背后的异质性特征。这一认 知的转变凸显出对“分子级”精确诊断的迫切需求——诊断技 术不仅要敏感可靠,更需捕捉具有临床意义的基因变化。 qPCR技术最早满足了这一需求,它能高灵敏地检测特定 的、可用于治疗决策的突变,成为现代伴随诊断(CDx) 技术的基石。
定量 PCR
靶向测序
全基因组测序
3
从单基因突变到全基因组 :塑造精准肿瘤学诊断的分子技术
乳房癌
基因组检测 正逐步覆盖 整个患者诊疗路径 日益 融入 癌症 全程管理
精准肿瘤学贯穿诊疗全程 全程引领癌症诊疗
分子诊断贯穿癌症诊疗全程
如今,分子诊断技术已覆盖癌症诊疗的整个周期——从早期 筛查到治疗后的残留病监测,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借助液体活检等技术,医生可以通过血液、唾液或尿液等 微量样本检测ctDNA及其他肿瘤标志物,实现更早期、更 准确的癌症识别。 一旦确诊,qPCR和tNGS等肿瘤分子分型技术则进一步解析 肿瘤的分子亚型,识别可供靶向的基因突变,从而为个体 化治疗方案提供精准指导。 在治疗过程中,分子诊断还能通过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和 动态基因组变化,实时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响应;治疗结束 后,基于ctDNA和MRD检测的持续监测手段,可在临床症 状出现之前,及早发现肿瘤复发的迹象。 这种通过分子数据引导“动态调整治疗强度”(包括加强 或减轻治疗强度)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支持将
癌症转变为一种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而非不可逆的终 末期诊断 6 。 分子诊断在癌症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得到了大量循证研究 的有力支持。这些研究明确表明:基于基因组信息指导治 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结局并延长患者生存期。例如,非小 细胞肺癌(NSCLC)中的BATTLE-2试验 7 以及转移性结直肠 癌的相关研究 8 均表明:以生物标志物为依据的靶向治疗策 略,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响应率。更大规模的AACR GENIE 联盟所开展的人群分析 9 进一步证实,在接受“靶向治疗与 突变类型相匹配”治疗方案的患者中,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验证了分子诊断在当前临床实践中的实 际疗效,也强调了其未来发展潜力:随着分子技术的持续 进步,精准治疗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不仅延长患者生命, 还将支持“癌症慢病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和推广。
www.meridianbioscience.com/lifescience
4
分子技术引领检测方案设计| qPCR
不同测序方法在突变检测能力 和基因组覆盖范围上存在差异
分子技术的选择决定检测方案的设计路径
突变数量
对于诊断试剂开发者而言,要同时满足临床需求与运营效率,必须在分析性能、成本 效益与使用便捷性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精准肿瘤学的发展依赖于高度准确的技术手段, 用以识别关键基因变异、指导治疗决策,并确保在不同医疗场景中都能可靠解读和应 用检测结果。 在当前的市场格局中,三种核心分子技术—— qPCR , 靶向测序 (target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NGS ),及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 WGS )—已成为 主流。这些技术构成了绝大多数已获监管批准的肿瘤诊断产品的基础,因其在临床适用 性、可扩展性以及成熟的合规路径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10, 11 。 选择合适的技术需要与检测的预期用途精准匹配,因为不同技术在检测时效、覆盖范围、基 础设施需求和可及性方面各有优劣。在检测方案设计与产品商业化过程中,必须综合权衡这 些因素,以最大程度提升其临床价值和市场可行性。
qPCR 以简驭精的快速精准工具
定量PCR (qPCR)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肿瘤分 子诊断平台。它构成了众多FDA批准的伴随诊断的核心基 础(见表1),广泛用于支持靶向治疗决策,例如:EGFR 突变检测(非小细胞肺癌)、BRAF V600E突变检测(黑色 素瘤) 12 、KRAS野生型状态确认(结直肠癌) 13 。 这些检测多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或探针杂交检测等方 法,能够在样本量极少的情况下实现高度精确、可重复的 分析结果。
qPCR的主要优势包括:快速周转时间-多数检测可在数小 时内完成;成本低;对单点或少量已知突变具有极高灵敏 度,尤其适用于已明确遗传驱动因素的癌种。 然而,qPCR的局限也同样明显:它依赖于预设靶点,无法 识别未知突变或复杂的基因改变(如融合基因、结构变异 等)。因此,尽管qPCR仍被视为已知驱动突变检测的金标 准,其分析范围相对较窄,使其不适用于需要广泛基因组 分析或追踪新兴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场景 14 。
表 1. 经FDA批准已用于临床实践的qPCR精准肿瘤学检测实例
目前已有 68种 不同的FDA批准的 伴随诊断设备 (包括体外诊断工具 和影像学工具)
5
从单基因突变到全基因组 :塑造精准肿瘤学诊断的分子技术
分子技术引领检测方案设计 | tNGS
基于杂交捕获的tNGS
基于扩增子的tNGS
Targeted NGS靶向测序 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分子诊断方案
tNGS 作为一种高度多重化的检测技术,填补了传统qPCR 单一靶点检测与全基因组测序之间的空白,在保持数据复 杂度可控的同时,实现了更大范围的突变检测能力。tNGS 检测面板通常覆盖 20 到 500 个基因位点,能够同时识别 多种突变类型,包括:单核苷酸变异(SNV)、小片段插 入/缺失(indel)、融合基因、拷贝数变异(CNA) 15, 16 。 如今,许多 FDA 批准的商业化肿瘤检测产品(包括实体瘤、 血液肿瘤和液体活检相关应用)都基于 tNGS 技术(表 2)。 tNGS主要采用两种富集策略:扩增子法(ampliconbased) 或杂交捕获法(hybrid-capture)。扩增子法基于qPCR扩 增,流程快速、成本较低,适合设计小型、聚焦面板,但 在检测结构变异及复杂区域方面灵敏度较低 17 。 杂交捕获
法可实现更均一的覆盖率,对结构变异(如基因融合、拷贝 数改变)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具有更优的检测能力, 但需要更高的DNA起始量与更长的流程时间 18 。 从产品开发角度来看,tNGS 面板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可 根据新兴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灵活升级。这一特性使其特别 适合用于肿瘤分型、靶向治疗选择、和MRD监测等临床场 景。不过,tNGS 的实施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对高质量生物 信息学支持的依赖,样本质量不佳时的技术局限,相对较长 的检测周期,尤其是在资源有限或分散式检测环境中 14, 19 。 尽管如此,tNGS 在基因组覆盖范围、分析深度与临床可行 性之间达成了良好平衡,是当前精准肿瘤学中兼顾性能与 灵活性的核心技术平台。
表 2. 经FDA批准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靶向NGS检测实例
www.meridianbioscience.com/lifescience
6
分子技术引领检测方案设 | WGS
WGS 流程
WGS 洞察全貌,受限于可及性
WGS 是目前信息最全面的分子诊断技术,可在无偏倚的前 提下,对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所有突变类型进行检测,包括: 单核苷酸变异、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结构重排、非编 码区突变等 20 。 WGS 尤其适用于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物、解析复杂肿瘤亚型、 以及识别耐药机制,为肿瘤研究与精准医疗带来了前所未 有的深度与广度。然而,尽管其科研价值巨大,WGS 在常 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仍相对有限,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关 键障碍:测序与数据处理成本高、检测周期长、对高级生 物信息分析平台与安全数据存储系统的依赖程度高 21 。 此 外,数据解读复杂性也是影响其临床普及的因素之一。WGS 常检测出大量“意义不明的变异”(VUS),需要依赖专业
人员结合临床数据库与患者背景,进行个案化分析,以判 断其临床相关性及潜在治疗意义 22 。 在肿瘤检测产品开发中,WGS更多被用于转化医学研究, 罕见或难以确诊的肿瘤,及常规靶向面板未能识别可操作突 变的复杂病例等场 (表 3). 随着测序技术进步、成本逐步下 降,以及人工智能辅助变异解读工具的发展,WGS有望在 未来逐步进入更广泛的临床实践。然而,在当前阶段,WGS 仍是依赖基础设施、专业资源密集型的高级选项,尚难在 商业化检测流程中实现规模化部署 23, 24 。
表 3. 获得CLIA认证用于支持精准肿瘤学的全基因组测序(WGS)检测概览
全基因组测序 (WGS) 目前主要作为 实验室开发检测 用于特定临床需求 主要包括 探索性筛查 和 癌症风险评估
7
从单基因突变到全基因组 :塑造精准肿瘤学诊断的分子技术
表 4. 精准肿瘤学诊断中qPCR、tNGS与WGS关键差异总结
以可扩展、可及与前瞻性的设计推动精准肿瘤学的普及 随着精准肿瘤学成为现代癌症治疗的核心支柱,分子诊断 的可及性正成为检测开发领域亟需应对的关键挑战——同时 也蕴藏着巨大的转型机遇。在资源丰富地区,集中式基因 组检测仍是主流,但这种模式往往难以覆盖资源受限区域 的患者,后者因物流不畅、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力不足 等问题,难以获得新型分子检测服务。要弥合这一鸿沟, 亟需一代全新理念的分子诊断产品——不仅在分析性能上经 得起考验,更需具备可在临床一线部署、可大规模推广、 适应多样市场的能力 25, 26 。
• 精准选择技术路径:qPCR、tNGS 或 WGS 的选择不仅 要基于其在临床流程中的作用,还应综合考虑成本、 数据解释难度、生信支撑要求等因素 14, 15 。 此外,开发者还应采取更系统性的思维,从可规模化、模 块化的检测流程到用户友好的报告系统集成,构建完整解 决方案 17, 18 。 与经验丰富的试剂供应商与服务提供商建立 战略合作关系,也有助于降低开发风险、加快产品上市进 度,并实现全球范围的生产部署。在精准医疗新时代,诊 断产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检测性能,更在于它能否真正服 务于临床决策与治疗执行。因此,下一阶段的精准肿瘤学 发展,将由“整合性、可及性与智能化”所驱动——贯穿诊 断、治疗与动态监测全流程。
具体而言,理想的精准肿瘤诊断解决方案应具备以下特征:
• “轻基础设施”设计:无需冷链运输、对专业人员依 赖度低,适合地区医院、基层社区诊所及新兴市场的 广泛推广 19, 27 。 • “面向未来”的灵活架构:具备应对生物标志物更新、 法规变化与技术迭代的能力,例如从RUO到IVD的可拓 展流程、可升级的基因位点库及兼容新一代生物信息 分析平台的系统架构。
www.meridianbioscience.com/lifescience
8
MERIDIAN 解决方案
qPCR
简化流程 提高稳定性 增强灵敏度
超灵敏、抗抑性 预混液
Meridian Bioscience 助力检测开发者快速打造高性能肿瘤诊断产品 Meridian Bioscience致力于为诊断开发者提供端到端的全方位支持,助力其迅速且稳定地将高 性能肿瘤检测方案推向市场。凭借数十年酶制剂生产及分子试剂配方经验,Meridian供应关键 原材料并提供技术专长,帮助解决稳定性、规模化生产及性能一致性等关键挑战。 Meridian的核心优势之一是其定制酶稳定化服务,支持开发者在保持既有酶和检测流程的基础 上,打造常温稳定的检测产品。通过去除甘油,酶制剂可采用冻干或空气干燥工艺,从而摆脱冷 链束缚,延长产品货架期,简化物流配送。这项技术对未来诊断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尤 其适用于现场检测和扩大肿瘤筛查的全球覆盖面。
可冻干 & 可风干 预混液
无甘油分子酶
此外,Meridian还提供定制配方开发、合规监管文件支持、ISO 13485质量体系生产保障,涵盖qPCR、等温扩增及靶向NGS等 多种检测流程。无论是提升检测灵敏度、稳定多重检测体系, 还是实现分散式部署,Meridian均提供完善的技术平台和专业 服务,助力检测产品加速研发并实现全球影响力。
NGS
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 对具备临床级性能 同时兼具更高速度 可扩展性和广泛应用 性的高性能试剂的需 求也在不断增长
无甘油NGS建库 分子酶
如需了解更多有关Meridian精准肿瘤学检测 试剂解决方案的信息,欢迎 联系我们 :
常温稳定检测技术的强大优势
延长检测试剂的保质期, 免除冷链运输需求
提升低丰度靶标的 检测限(LOD)
提升运营效率, 降低成本
9
从单基因突变到全基因组 :塑造精准肿瘤学诊断的分子技术
创新正持续推动精准肿瘤学 不断普及,实现检测范围 更广、速度更快、流程更便捷。
未来展望: 推动精准肿瘤学迈入新纪元
组、蛋白组及代谢组数据,为肿瘤生物学提供更加全面的 认知。这些趋势正共同推动诊断技术向一个未来迈进——不 仅能检测突变,还能预测疗效、指导治疗调整并预见抗药 性,所有功能皆集成于模块化、可扩展的平台中。 要实现这一愿景,检测开发者必须将技术选择与临床需求、 监管合规及实际部署紧密对接。这意味着需投资于常温稳 定的检测方案、构建可扩展的生物信息学体系,并建立专 业合作伙伴关系以支持制造、解读及合规工作。通过模块 化设计、灵活架构和严谨验证,实现检测方案的未来适应 性,将是确保长期临床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凭借科学精准与战略远见的结合,诊断行业已具备引领个 性化癌症护理新时代的能力,致力于为每一位患者在正确 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提供最合适的检测,推动精准肿瘤学 惠及全球每一个角落。
精准肿瘤学正在持续重塑癌症的检测、特征解析与管理方 式,这不仅要求诊断技术具备强大的分析能力,更需具备可 扩展性、广泛可及性及临床可操作性。目前,qPCR、tNGS 和WGS已成为大多数商业肿瘤检测方案的基石。它们凭借 获得的监管认可、高灵敏度及良好的适应性,成为伴随诊 断、肿瘤分型及MRD监测等应用的关键技术 10, 26 。 其他成熟技术如数字PCR(ddPCR)和多重连接依赖探 针扩增(MLPA)仍在需要超高灵敏度检测或精确拷贝数 分析的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9, 27 。 其他成熟技术如数字 PCR(ddPCR)和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仍在 需要超高灵敏度检测或精确拷贝数分析的流程中发挥重 要作用。 展望未来,转化研究正在推动一系列创新技术,有望深刻 影响精准诊断的发展。单细胞测序、基于RNA的表达谱分 析及空间转录组学等技术,为揭示肿瘤异质性、演化过程 及微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了高分辨率视角,这些都是现代癌 症治疗的重要维度 28, 29 。 尽管因成本和监管限制尚未成为 临床主流,但这些技术极可能成为未来伴随诊断和分层治 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市场正在被CRISPR基因编辑诊断技术等颠覆性 创新所变革,该技术支持超高特异性的突变检测和可编程靶 向;基于人工智能的分子病理技术则优化数据解读,整合 组织学与基因组信息;多组学整合方法结合基因组、转录
www.meridianbioscience.com/lifescience
10
参考文献
1. Von Hoff, D. D., et al. (2010). Pilot study using molecular profiling of patients’ tumors to find potential targets and select treatments for their refractory cancer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8 (33), 4877–4883. https://doi.org/10.1200/JCO.2009.26.5983 2. Wheler, J. J., et al. (2016). Cancer therapy directed by 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 A single center study. Cancer Research, 76 (13), 3690–3701. https://doi.org/10.1158/0008- 5472.CAN-15-3043 3.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Network. (2012).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portraits of human breast tumours. Nature, 490 (7418), 61–70.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1412 4. Vogelstein, B., et al. (2013). Cancer genome landscapes. Science, 339 (6127), 1546–155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235122 5. Dienstmann, R., et al . (2017). Consensus molecular subtypes and the evolution of precision medicine in colorectal cancer. Nature Reviews Cancer, 17 (2), 79–92. https://doi.org/10.1038/ nrc.2016.126 6. Selly, A. (2024, October 10). Seeing cancer as a chronic illness. Targeted Oncology. https://www.targetedonc.com/view/seeing- cancer-as-a-chronic-illness 7. Papadimitrakopoulou, V., et al. (2016). The BATTLE-2 study: A biomarker-integrated targeted therapy study in previous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4 (30), 3638–3647. https://doi.org/10.1200/JCO.2015.66.0084 8. Van Cutsem, E., et al. (2009). Cetuximab and chemotherapy as initial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0 (14), 1408–1417. https://doi.org/10.1056/NEJMoa0805019 9. AACR Project GENIE Consortium. (2017). AACR Project GENIE: Powering precision medicine through an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Cancer Discovery, 7 (8), 818–831. https://doi.org/10.1158/2159-8290.CD-17-0151 10. Schwaederle, M., et al . (2015). Impact of precision medicine in diverse cancers: A meta-analysis of phase II clinical trial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3 (32), 3817–3825. https://doi.org/10.1200/JCO.2015.61.5997 11. Tjota, M. Y., Segal, J. P., & Wang, P. (2024). Clinical utility and benefits of 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 in cancer. J ournal of Applied Laboratory Medicine, 9 (1), 76–91. https://doi.org/10.1093/jalm/jfad091 12. Hyman, D. M., et al. (2015). Vemurafenib in multiple nonmelanoma cancers with BRAF V600 mutation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 (8), 726–736.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502309 13.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n.d.). List of cleared or approved companion diagnostic devices (in vitro and imaging tools) . Retrieved June 5, 2025, from https://www.fda.gov/ medical-devices/in-vitro-diagnostics/list-cleared-or-approved- companion-diagnostic-devices-in-vitro-and-imaging-tools 14. Merker, J. D., et al . (2018).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nd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joint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6 (16), 1631–1641. https://doi.org/10.1200/ JCO.2017.76.8671 15. Roychowdhury, S., & Chinnaiyan, A. M. (2014). Translating genomics for precision cancer medicine. Annual Review of Genomics and Human Genetics, 15 , 395–415.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genom-090413-025552 16. Frampton, G. M., et al. (201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linical cancer genomic profiling test based on massively parallel DNA sequencing. Nature Biotechnology, 31 (11), 1023–
1031. https://doi.org/10.1038/nbt.2696 17. Jennings, L. J., et al . (2017). Guidelines for validation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based oncology panels: A joint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 and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 19 (3), 341–365. https://doi.org/10.1016/j.jmoldx.2017.01.011 18. Severson, Z. D., et al. (2025). RNA hybrid-capture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has high sensitivity in identifying known and less characterized oncogenic and likely oncogenic NTRK fusions in a real-world standard-of- care setting. Frontiers in Genetics, 16, Article 1550706. https://doi.org/10.3389/fgene.2025.1550706 19. Heitzer, E., et al. (2019).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liquid biopsies in genomics-driven oncology.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 (2), 71–88. https://doi.org/10.1038/s41576-018-0071-5 20. Belkadi, A., et al. (2015). Whole-genome sequenc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whole-exome sequencing for detecting exome varia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2 (17), 5473–5478. https://doi.org/10.1073/pnas.1418631112 21. Muir, P., et al. (2016). The real cost of sequencing: Scaling computation to keep pace with data generation. Genome Biology, 17 , Article 53. https://doi.org/10.1186/s13059-016-0917-0 22. Merino, D. M., et al. (2020). Establishing guidelines to harmonize tumor mutational burden (TMB): In silico assessment of variation in TMB quantification across diagnostic platforms: Phase I of the Friends of Cancer Research TMB Harmonization Project.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8 (1), e000147. https://doi.org/10.1136/jitc-2019-000147 23. Cuppen, E., et al. (2022). Implementation of whole-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into clinical cancer care. JCO Precision Oncology, 6, e2200245. https://doi.org/10.1200/PO.22.00245 24. Goodwin, S., McPherson, J., & McCombie, W. (2016). Coming of age: Ten years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7 (6), 333–351. https://doi.org/10.1038/ nrg.2016.49 25. Torga, G., & Pienta, K. J. (2018). Patient-paired sample congruence between 2 commercial liquid biopsy tests. JAMA Oncology, 4 (6), 868–870. https://doi.org/10.1001/jamaoncol.2017.4027 26. Riedl, J. M., et al. (2024). Molecular diagnostics tailoring personalized cancer therapy—An oncologist’s view. Virchows Archiv, 484 (2), 169–179. https://doi.org/10.1007/s00428-023- 03702-7 27. Hindson, B. J., et al. (2011). High-throughput droplet digital PCR system for absolute quantitation of DNA copy number. Analytical Chemistry, 83 (22), 8604–8610. https://doi.org/10.1021/ ac202028g 28. Ståhl, P. L., et al. (2016).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tissue sections by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Science, 353 (6294), 78–8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f2403 29. Nam, A. S., Chaligne, R., & Landau, D. A. (2021). Integrating genetic and non-genetic determinants of cancer evolution by single-cell multi-omic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2 (1), 3–18. https://doi.org/10.1038/s41576-020-0265-5
11
关于 Meridian
Meridian BioScience迈迪安生物科技(中文简称:迈迪安) 是一家全球整合型生命科学公司,专注开发、生产、销售和 分销各种创新诊断产品和关键原材料。我们致力于开发和提 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以快速、准确和简便的方式提供答案, 重新定义从发现到诊断的生命可能性。 作为迈迪安的生命科学部门,我们专注于为免疫和分子检测 制造商提供用于人类、动物、植物和环境应用检测的上游原 料,包括抗原、抗体、阻断剂、分子酶、核苷酸以及用于 qPCR和等温扩增应用的优化预混液,旨在简化检测开发,提 高检测性能。 我们的宗旨是为检测开发商提供所需的解决方案--从针对寨 卡和新冠等重大疾病的新型抗原和抗体,到开创市场的创新 型风干 qPCR/RT-qPCR 预混液。我们为能向客户提供卓越的 优质产品、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而感到自豪。
作者
Valerie Midgley, Ph.D. Senior Manager, Commercial Marketing LIFE SCIENCE
Dale Clash Strategic Marketing Manager LIFE SCIENCE
关注我们
获取最新产品和行业信息,订购样品
Camille Farfan, Ph.D. Graphic Designer LIFE SCIENCE
官方网址 | 迈迪安微信公众号 | 丁香通店铺
订购信息
手机: +86-010-8566 0600 邮件: info.cn@meridianlifescience.com 丁香通店铺: meridianlifescience.biomart.cn
联系我们
www.meridianbioscience.com/lifescience
ISO 13485 Certified
07/25
Page 1 Page 2 Page 3 Page 4 Page 5 Page 6 Page 7 Page 8 Page 9 Page 10 Page 11 Page 12Powered by FlippingBook